2015-10-19 11:53:01 來源: 江海晚報
□記者吳瑩
邵大蘇﹙1898-1938﹚名森,原字培林,后改為大樗、大蘇,號樗庵。南通人,現(xiàn)代梅庵派琴家。師承梅庵琴派創(chuàng)始人王燕卿,為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和徐立孫一起編訂了《梅庵琴譜》,并一起成立梅庵琴社。曾提出“南音重韻,韻勝故清,北音重味,味勝故宏。極則同病,和則兩美”的美學觀點,為琴家所稱道??谷諔?zhàn)爭時,為避亂往興仁、西亭等小鎮(zhèn),后死于霍亂。
邵大蘇精通古文詩詞,嗜古琴如命,與好友徐立孫共同創(chuàng)立梅庵琴社,在琴學方面卓有建樹。徐立孫的兒子徐鷹曾這樣回憶邵大蘇:“先生之長在于超卓的悟性,在古琴曲的內(nèi)涵和其所敘述的感情變化與意境里,先父實多得益于大蘇先生的悟性與啟示?!?/p>
故居風雨中 家學綿延長
南通市區(qū)人民路上人聲鼎沸,一至寺街即刻寧靜似隔世。傍著千年古寺天寧寺,幽深的三衙敦巷內(nèi)落英繽紛,巷子走到底,門牌6號處便是邵大蘇的故居,也是邵大蘇與古琴家徐立孫創(chuàng)辦的梅庵琴社舊址,其內(nèi)梅庵琴房現(xiàn)仍存。
邵大蘇的兩個女兒早早候在家中。93歲的大女兒邵沖世和81歲的二女兒邵明世皆從小隨父親學琴。姐妹倆雖都已上了年紀,但仍精神矍鑠,神清氣爽,迎送、贈書、題字樣樣精細周到毫不怠慢??梢韵胍?,清微淡遠的梅庵派古琴藝術于此琴學世家,是如何由表及里細微滲透的。
邵大蘇家為兩進六間帶前后天井的青磚黛瓦平房,環(huán)境幽靜,古意盎然。梅庵琴社創(chuàng)立之初,邵大蘇就將自己書房東邊的一個小亭子間辟為琴室,中間是一張可供兩人相向而坐、雙人對彈的琴桌,桌子的兩邊各置一張琴凳;后方置一小坑椅,兩旁各置兩椅,并有茶幾;左邊天井中,置有假山,種有紅、黃天竹,深綠的萬年青,整潔幽靜。
據(jù)邵明世介紹,這個后來被人們稱為梅庵琴房的雅室,是一個專供諸弟子學習的好地方,也是南通雅好古琴文士聚會的好場所。當時,徐立孫就住在邵大蘇家的后宅,兩家僅一墻之隔,故經(jīng)常來此琴室操縵,交流琴藝。
每到除夕,邵大蘇必將請出先生王燕卿(古琴大師,邵大蘇的老師)的照片供奉祭祀。當夜,邵大蘇便在先生像前操縵,以琴抒情,告慰恩師的在天之靈。
邵大蘇愛古琴,在他的用物中,處處都能看到古琴的身影:“扇套”是刺繡精細的古琴狀套子;鎮(zhèn)紙為一對小型的銅制的古琴。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抗戰(zhàn)期間,他仍與古琴不離不棄。
耳濡目染,邵大蘇的6個子女都自幼學琴。三女兒邵平世、長子邵更世、次子邵開世、三子邵壽世,在琴學上皆有所造詣。其長子邵更世得邵大蘇琴操神韻,曾任中國臺灣地區(qū)梅庵琴社社長,傳授學生遍布港澳及海外,為梅庵琴派傳承竭盡全力。邵明世介紹,邵更世的孫女邵心怡也從小學習古琴,如今人在美國,琴不離手。梅庵一脈,邵大蘇家學未斷,就連著名古琴家査阜西也曾感慨:“則自琴人看來,大蘇未死也。”
早年志于琴 創(chuàng)梅庵盛事
邵大蘇幼年喪父,母親李宗蘭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培育他,使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奮學習、奮發(fā)向上、孝順自立的個性,深得姑父孫支夏的喜愛。
約于清末,邵大蘇進入通海五屬公立中學校(1913年改為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就讀,與徐立孫成為同學。邵大蘇自幼喜好古詩文,15歲時便有志于古琴藝術,卻難覓稱心的老師,僅能與好友徐立孫共同摸索切磋。1920年夏,邵大蘇、徐立孫先后進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深造,邵大蘇在文史系攻讀詩詞歌賦,成績名列前茅,深得柳詒徵、王伯沆兩位老師的器重。
在南高師就讀期間,邵大蘇和徐立孫皆投于王燕卿門下學琴。經(jīng)兩人潛心鉆研,數(shù)年內(nèi)盡得王燕卿心傳,成為其衣缽弟子。一年后,王燕卿病重,邵大蘇每日放學后都去伺候老師,從未間斷。王燕卿逝世后,也是邵大蘇為其料理后事。
邵大蘇畢業(yè)后,先后在南通、揚州、安慶、徐州等中學任教。邵大蘇國文底子扎實,學識廣博,講課結合實際,深受學生的愛戴與歡迎。而邵大蘇在外任教職的這十年間,也正是梅庵琴派蓬勃發(fā)展的十年。
利用寒暑假,邵大蘇常返回南通,與徐立孫一起重新編校王燕卿的遺著《龍吟觀(館)殘譜》,至1923年夏編成二卷,易名為《梅庵琴譜》。1927年,陳心園、夏沛霖、李寶麟三個年輕人找他學琴。邵大蘇選擇弟子非常嚴格,很看重弟子的人文修養(yǎng)。諸弟子中,他尤器重陳心園,曾言“心園未來定將為吾梅庵后繼之傳人也”。后來陳心園果不負邵大蘇所望,成為了梅庵琴派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
1929年邵大蘇暑假歸來,看到了學琴者日益增多的盛況,他與徐立孫創(chuàng)立梅庵琴社,“以古琴為主,琵琶副焉”,紀念王燕卿、沈肇州二師。與徐立孫相比,他右手彈撥力度較輕,琴音也相對清潔。由于種種原因,他在琴上下的功夫不如徐立孫,但對琴曲意境的把握則過之。
1931年秋,歷經(jīng)八年努力,《梅庵琴譜》終于問世。邵大蘇作跋,回顧了自己的學琴歷程與琴譜的出版經(jīng)過。1935年,邵大蘇赴南京交通部任職,常與南京的琴友切磋琴技。
惜英年早逝 幸琴文流傳
1937年夏,日軍侵華。邵大蘇不忍心長久遠離母親,便辭職返鄉(xiāng)。然而南通城也很快淪陷,他與徐立孫帶著家人避居興仁鄉(xiāng)王家莊徐立孫岳母家的挹爽園。在挹爽園住了約兩周,又奉母命東遷到西亭鎮(zhèn)西禪寺的母親故居李氏莊園,后來又因鄉(xiāng)居不便,到西亭鎮(zhèn)上向西街書法家巫老先生賃屋暫住。他借著書寫租約,以駢體文兼敘國仇家恨、亂世情懷,屆時,南通城內(nèi)的漢奸積極拉攏他為日偽做事,被他嚴詞拒絕。
最初逃難時,邵大蘇就將兩床古琴藏匿好,自己則懷抱著心愛小巧的明琴逃難,這使路人驚訝不已。安頓下來后,他也不忘與當?shù)匚娜四蜁r有往來,還時刻督促邵沖世、邵更世學琴。
1938年7月15日,邵大蘇應親友邀請,去正場鎮(zhèn)參加第二天舉辦的觀音菩薩誕辰法會。他準備多住幾天再回去,但在18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正場鎮(zhèn)忽然霍亂蔓延,一天之內(nèi)百余人喪生,他不幸罹難,時年41歲。
徐立孫聽聞邵大蘇逝世的噩耗,哀痛不已。其時,徐立孫正在挹爽園譜寫琴曲《月上梧桐》,他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寫下一段跋文:“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擬就商于邵君大蘇。而君噩耗傳來,輟歌屢嘆。卓與君居同里,長同校,同受古琴于王燕卿先生,情誼甚篤。通里淪陷,君挈眷輾轉遷徙,以伏暑而殞。落月屋梁,琴存人杳。心聲契合,無間幽明。即以此曲紀念吾良友可也。”
梅庵琴人的詩文辭章,無過于邵大蘇。邵更世說:“先父于詩文崇尚唐、宋諸名家,于駢文亦有心得。于琴藝思想則集儒、道兩家哲學與美學觀念:主張中正和平,溫柔敦厚;清微淡遠,瀟灑飄逸?!鄙鄞筇K的詩詞現(xiàn)存近百首,曾有王煥鑣有意出資刊行,未果。今由南通博物苑趙鵬輯其殘稿為《樗庵零稿》。
[責任編輯:來源:江海晚報]
蘇ICP備08106468號 蘇新網(wǎng)備2010048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經(jīng)營制作許可證(蘇)字第435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蘇B2-20112099號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wǎng)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zgnt001@163.com
聯(lián)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
Copyright (C) 2015 www.guotingwen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