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09:56:50 來源: 江海晚報網(wǎng)
■他是大學者傅斯年親自推薦給李約瑟的年輕才俊,在與李約瑟合作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過程中,因深厚的中國古文功底、豐富的史學知識及嫻熟的英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李約瑟在這套巨作的前言中熱情地表達了對他的贊賞和感謝。
著名的中國科技史研究者、英國學者李約瑟(即“四大發(fā)明”提出者)的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文原名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國科技與文明》)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以及東西方科學文化的交流與比較,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該書第一卷的前言中,李約瑟提到了一位重要助手:“假如沒有這樣一位合作者的友誼,本書即使能出版,也將推遲很久,而且可能會出現(xiàn)比我們擔心現(xiàn)在實際有的甚至更多的錯誤?!?/p>
王鈴,一個南通人的名字,即使在歷史塵埃掩蓋之下,依然散發(fā)著它的光彩。
1917年,王鈴出生于南通城內朝陽樓巷。從當時的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才華出眾的王鈴進入傅斯年主持的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年6月,李約瑟在遷居四川李莊的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參觀時,傅斯年向李約瑟介紹了所里的助理研究員王鈴。1946年,王鈴在李約瑟推薦下,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赴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留學。1948年,李約瑟與王鈴等合作,開始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對王鈴在寫作中起到的作用推崇備至:“他在中國史學研究方面的杰出訓練,在我們的日常討論中,一直起著很大的作用。其次,由本書第一次譯成英文的中國文獻,其英文初稿十之七八是他翻譯的,然后我們兩人必定一同詳細討論校核,往往經(jīng)過多次修改才最后定稿。別人的譯文,我們兩人必須核對中文原書后才加以采用。王鈴先生還花費許多時間去查找和瀏覽各種原先認為有用的材料,從這樣的探究中往往又發(fā)掘出一些資料,對這些資料我們再從科學史的觀點仔細地審查,然后確定它們的價值。許多煩瑣的圖書館工作,以及各種索引和編目工作,都由他負責?!?/p>
1988年8月,在第五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上,王鈴因協(xié)助李約瑟撰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功績,被授予“為公獎金”。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負責中國科學院的郭沫若、竺可楨多次邀請王鈴回國工作,甚至安排好了住處,并分別寄去2000英鎊作為路費。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王鈴未能成行,但他對此一直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歉疚。
身處異鄉(xiāng)的王鈴一直關注著祖國。1962年中印邊境爭端又起,當時在澳大利亞的王鈴記起自己曾在英國的圖書館看到前英國駐印度總督測繪的印度地圖,其中的中印邊界線和中國政府的劃分基本相符。他專程從澳大利亞趕往英國,在倫敦圖書館查找出封存多年的當年英國殖民政府繪制的印度地圖,復制后送交中國駐英機構。1962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刊出了5幅英文版《印度地圖》。其中1862年印度加爾各答測量局辦公室出版的“英屬印度斯坦北部邊境”圖上,中印西段邊界標明在喀喇昆侖山脈,與中印邊界傳統(tǒng)分界線大體一致。另一幅1917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西藏及鄰國”圖上,中印東段邊界線同傳統(tǒng)分界線大體一致,有力地證偽了印方的說法。中國政府依據(jù)這些事實駁斥了印度政府的無理要求,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利益,也贏得了世界各國輿論的廣泛支持。
1992年11月22日,王鈴首次返回故鄉(xiāng)南通,終于實現(xiàn)了他近50年的夢想。1994年6月6日,王鈴在南通家中病逝。
記者 施亞澤
[責任編輯:來源:江海晚報網(wǎng)]
蘇ICP備08106468號 蘇新網(wǎng)備2010048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經(jīng)營制作許可證(蘇)字第435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蘇B2-20112099號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wǎng)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zgnt001@163.com
聯(lián)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
Copyright (C) 2015 www.guotingwen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